传播史上,每一次技术手段的改进都带来了传播理念与内容的变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的产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五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反馈。传统新闻中,它的传播者是新闻机构,新闻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向受众提供最新的事件,媒体与受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关系不对等、互动程度不高,受众表达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互联网做到了即时、共享,强调开放、平等、协作、互动,在传播速度、传播强度、传播范围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化”:一是去权威化,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麦克风,新闻可以不借助于公众媒体发布,新闻传播机构不再拥有对新闻发布的特权;二是去中心化,“互联网的革命性影响就在于,他前所未有的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以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知,而是希望分享和参与;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看客,而变成了新闻的参与者和制造者,对新闻的解读转发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对新闻的二次改造和二次传播;三是去静态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可以存储海量的信息,可以以事件为节点进行网状延伸,可以得到受众持续的关注和参与,新闻不再是一个静态的产品,而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呢?
首先,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但要避免娱乐化、庸俗化。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曾说过,互联网思维就是“群众路线”,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以受众为中心,缺少受众需求的互联网外衣并不能解救媒体。互联网时代是受众时代,新闻报道要树立用户意识,变灌输为分享,强化互动功能;变俯视为平视,与受众平等对话;重视受众需求,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西方新闻界非常重视读者兴趣和猎奇心理,认为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为了吸引眼球,导致一些低俗的或违背道德的新闻出现,甚至夸大事实,制造假新闻;第二种是把一些严肃重大的社会事件娱乐化。比如,两会新闻越来越八卦化,明星背的什么牌子的包、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成为报道的焦点,而不去关注他们的提案是否有价值。主题的严肃性与媒体的责任被模糊消解;还有一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性,一味地追求新奇性和独家报道,而背离了新闻应有的人文价值取向。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发布具有强烈刺激性悲惨的照片,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更要坚守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尺度,在追求点击率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要有所平衡和取舍。
其次,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但不能放弃应有的立场。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面对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更需要坚守和强化。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我们在报道中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是否就意味着只是机械叙事,没有观点、没有立场、没有是非判断呢?事实上,新闻活动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舆论导向,这就形成了新闻的倾向性。白岩松说过:“一个主流媒体跟它所属国家的立场是不会有太大偏差的。”倾向性首先来自于所属意识形态、阶级立场的不同。另外,从报道者个人来说,新闻包含着报道者的主体意识,个人的思想认识会反映在新闻当中。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事实,以事实为准绳,尽量做到客观真实,避免失实;另一方面,要坚守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对事实要有专业的评判和辨析能力。
第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加新闻的表现力。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是融合式的、多形态、多终端的,实现了新闻全天候、全媒体、立体式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把丰富的数据资源整合起来,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新闻的生产,做数据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内容必须有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新闻多样化传播,以满足用户多种体验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形态和技术,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报道,截至2015年2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当今及今后媒体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技术,拓宽传播渠道,争取用户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