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艺路铿锵 | 昆腔薪传“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七十载艺路漫漫,总有人以生命为笔,在时光的长卷上刻下不朽的印记。今天,我们翻开艺路铿锵的第二篇——走进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背后,周传瑛与王传淞的传奇故事。
一戏惊京华
1956年,一部改编自传统昆曲的《十五贯》轰动京城,让濒临湮没的昆曲艺术重获生机,留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佳话。而这段传奇的缔造者,正是周传瑛、王传淞两位昆曲宗师。1960年后,他们亲手执教浙江昆剧团与浙江戏曲学校联合培养的“65届昆剧班”,将《十五贯》的火种播撒在年轻一代心中,让昆腔雅韵在浙艺的练功房里生生不息。

周传瑛

王传淞
时间倒回1950年代初,昆曲这门传承600余年的“百戏之祖”已步履维艰。全国仅存的国风昆苏剧团(后为浙江昆剧团)辗转于江南乡镇,演员们在草台、庙宇间艰难求生,“传”辈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便是其中的坚守者。周传瑛工小生,善以“褶子、翎子、扇子”塑造鲜活舞台形象,有“三子唯传瑛”之誉;王传淞主丑行,用“松、活、节、恰、准”的表演诀要,完美演绎“丑中美”的独特美学。

《十五贯》剧照
转机始于1956年1月。浙江省推出昆剧《十五贯》,深受百姓喜爱。周传瑛饰演刚正睿智的知府况钟,王传淞则将盗匪娄阿鼠的狡黠演绎得入木三分。他们删繁就简,将原著双线叙事改为“熊友兰、苏戌娟冤案昭雪”的单线故事,突出“实事求是辨冤屈”的内核。

周传瑛饰况钟

王传淞饰娄阿鼠

同年4月,《十五贯》赴京演出,毛泽东两次观剧,周恩来慰问演职人员时头一句话就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后考证或为田汉首说,周恩来赞成)。《十五贯》搅动了1956年春天的北京城,5月2日,当这出戏还在京城里热闹地上演时,毛泽东作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传达“双百方针”时,举了《十五贯》作为文艺“推陈出新”的例子。

《十五贯》剧照
随后,5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社论,全国掀起“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热潮,昆曲从“濒危”走向“重生”。周传瑛、王传淞和《十五贯》成为了昆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浙江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昆曲的发展祥地。
2001年5月18日,历史惊人地巧合在45年后的同一天,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讲台续薪火
“原定在北京演20天,后来延长了20天,还是应付不了,又续演了几天,一共演了46场!”这是周传瑛大儿子周世瑞的原话(周世瑞在其中出演衙役等3个小角色,亲眼目睹了昆剧的“大转折”和剧团的大变化)。

周传瑛(右)和二儿子周世琮(左)
《十五贯》的成功不仅让古老的昆曲艺术重焕新生,更让两位宗师感受到了传承的迫切。1956年剧团改编成国营剧团,周传瑛、王传凇成为国家一级演员;1960年后,周传瑛、王传淞主动放下商演邀约,走进校园,亲自执教浙江昆剧团与浙江戏曲学校联合创办的“65届昆剧班”。他们将毕生所学倾注于课堂,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着昆曲艺术的精神内核。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们,怀揣一颗红心,只为传承戏曲艺术,为人民的文艺事业奉献终身。

1956年《十五贯》演出剧照

1963年学生演出《十五贯•小公堂》
后来虽经历一番风波,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第一部重演的传统经典戏曲就是昆剧《十五贯》。

1979年《十五贯》演出周传瑛饰况钟、龚世葵饰门子
文脉永不绝
在两位宗师的悉心培育下,“65届昆剧班”走出了王奉梅、陶伟明、何炳泉、陶波、马佩玲、张志明等一批“盛”字辈优秀演员。
周传瑛晚年常说三句话:“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昆剧的复活;没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没有《十五贯》;没有‘国风’,就没有浙江昆剧团。”王传淞则把毕生经验写成《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等数十万字著作文献,为昆曲传承留下珍贵理论财富。

周传瑛演出剧照

《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
从《十五贯》的舞台传奇到“65届昆剧班”的育人实践,周传瑛与王传淞以“传艺”与“育人”双重担当,在浙艺的土壤中播下昆曲传承的种子。2017年8月9日,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昆剧团)主办、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_欧美黑人巨大xxxxx_欧美黑人乱大交_欧美黑人乱大交_欧美黑人牲交videossexeso_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_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_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黑人巨大协办的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十五贯》娄阿鼠—戏曲丑行表演培训班正式开班;今年7月1日至3日,33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浙艺“永昆少年”连演6场,将《牡丹亭·惊梦》《玉簪记·琴挑》等21部经典折子戏搬上温州市永嘉县公共文化中心剧院舞台。

《十五贯》娄阿鼠—戏曲丑行表演培训班

“永昆少年”演出
七十载光阴流转,当年“65届昆剧班”的少年郎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艺术家,而浙艺的戏曲教育仍在延续着“校团协同”的育人传统;练功房里,新一代的“00后”戏曲传承人仍在续唱着《十五贯》的经典唱段。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既是两位宗师对昆曲艺术的深情守望,照亮着昆曲艺术从“救活”到“创新”的漫漫长路,更是浙艺“求真 尚美 精艺 修为”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